2025年年初,一场聚焦老年脑卒中患者尊严的“温暖革命”正在江苏、上海等地悄然展开。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师生发起并组建的“长青守护者联盟”,携手徐州、镇江、常州、南通、南京及上海普陀区的多家医疗机构,对超过200名6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开展专项调研。这支以专业护理知识为根基的学生志愿团队,不仅揭示了老年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面临的尊严困境,更通过科学数据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力量,为医疗体系优化与社会观念革新注入新的活力。
脑卒中作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常见病症,不仅带来肢体功能障碍,更在无形中侵蚀患者的心理尊严与社会角色。在徐州市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逾七旬的张大爷向志愿者倾诉:“自从患病后,出门都怕被异样眼光打量,感觉自己成了累赘。”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依托护理专业的学术背景,“长青守护者联盟”设计了一套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尊严三维度的科学调查问卷。调研数据显示,81%的受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尊严受损”,因歧视、忽视或社会角色弱化,他们的孤独感与无助感被进一步放大。而医疗场景中的隐私保护不足、医患沟通不畅等问题,更让许多患者直言“在治疗中感到不被尊重”。

作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护理专业的实践先锋,这支年轻队伍的行动始终扎根于专业与温度的结合。在镇江市润州区黎明社区医院,志愿者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沟通技巧,为一位因脑卒中丧失语言能力的老人手写交流板;在南通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专业的学生们以同理心倾听李奶奶含泪讲述患病后的孤独,并将这些真实案例转化为改进医疗服务的实践方案。
基于扎实的调研与专业视角,“长青守护者联盟”与医疗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将患者的诉求转化为切实的改进措施。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团队提出的“隐私帘幕”建议被迅速采纳,患者不再因暴露治疗过程而尴尬;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推行“蹲身倾听”沟通模式,医护人员弯腰与坐轮椅的患者平视交流,这一细节的改变源自护理专业对人性化服务的深刻理解。南通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结合团队建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团体辅导帮助患者重建信心。这些改变看似微小,却如星火燎原,逐渐点燃医疗体系对“尊严护理”的重视。

行动的影响不止于医院围墙之内。联盟在新华报业网发布《长青守护者联盟走进武进人民医院:点亮脑卒中老人尊严生活》、交汇点新闻发布《长青守护者联盟赴徐州市黄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老年卒中专项调查》、环球网发布《守护老年脑卒中患者尊严,“长青守护者联盟”为老龄健康服务加温》、国家养老网发布《长青守护者联盟在行动:聚焦脑卒中老人尊严现状》、好医生发布《长青守护者联盟走进南通市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老年卒中患者尊严关怀》、中华网发布《普陀区人民医院脑卒中关怀行动:长青守护者联盟在行动》多篇报道,“老年脑卒中患者尊严受损”的话题引发广泛共鸣。专项调研中积累的数据,为江苏省“健康江苏2030”战略提供了实践依据,推动政策制定者将“尊严维护”纳入老年健康服务的核心指标。
“关注老年患者的尊严,就是守护社会的温度。”“长青守护者联盟”的志愿者们坚信,每一次问卷的填写、每一句倾听的承诺、每一项改进的落地,都在为“老有所尊”的理想添砖加瓦。这场以专业为根基、以尊严之名为旗的行动,正从江苏的医院病房出发,向着更广阔的土地蔓延,让更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在生命的晚霞中,重新触摸到尊严的温度与希望的光亮。(撰稿单位:生命科学技术学院)